首页 资讯 正文

教育周刊|双向奔赴的师生情

体育正文 183 0

教育周刊|双向奔赴的师生情

教育周刊|双向奔赴的师生情

■ 海南日报全(quán)媒体记者 党朝峰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生们纷纷挥别恩师,告别校园。与此同时,许多(xǔduō)毕业多年的学生又返回母校看望恩师,重温双向奔赴(bēnfù)的师生情。

多年来,海口市(hǎikǒushì)滨海第九小学教师刘盈利(yínglì)、海口市灵山中学教师陈蕊、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书写动人的师生故事,成为众多学子成长路上的灯塔与港湾。海南日报全(quán)媒体记者近日对此进行采访。

“刘老师(liúlǎoshī),我们永远爱您”

“语文学习要多听(tīng)‘刘妈’的话,从小要多看书。”日前,海口市几所中学的高一学生回到母校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xiǎoxué)探望班主任刘盈利,并(bìng)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从教十余年来,刘(liú)盈利是很多(hěnduō)学生心中温暖的“刘妈”。她带(dài)过的毕业班学生常常回校与她交流,重温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分享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烦恼。

“如果没有刘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可能考不上现在的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小萱(化名)回忆道。2020年临近(línjìn)小学毕业时,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她(tā)很快就要转学(zhuǎnxué)。原本学习成绩优异(yōuyì)的她,对新环境和新变化充满恐惧,渐渐变得沉默寡言。

发现小萱(xiǎoxuān)的异常后,刘盈利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她谈心,分享自己求学时的经历,还发动学生们为她制作“友谊纪念册”。慢慢地,小萱重拾笑容(xiàoróng)。转学前,她在班级毕业纪念册上写道:“刘老师,是您让我知道变化不(bù)可怕,勇敢前行就会有新(xīn)的风景。”

有一年,毕业班学生瞒着刘盈利排练了一场(yīchǎng)情景剧,重现课堂上(shàng)的趣事、运动会上的努力拼搏,以及她在走廊上给他们补课的场景。

“当孩子(háizi)们(men)齐声喊出‘刘老师,我们永远爱您(nín)’时,我强忍的(de)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是他们的妈妈。”刘盈利说,许多毕业生返校看望她时,都带着(zhe)自己的故事归来,或热烈,或温柔,或充满惊喜。“他们让我觉得,曾经在讲台上挥洒的时光、在黑板上写下的每一笔,都是很值得的”。

返校毕业生与(yǔ)刘盈利(后排居中)、学弟学妹合影。本文配图(pèitú)均由受访者提供

成长(chéngzhǎng)路上的“火车头”

每逢(měiféng)寒暑假,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学生周煌都会回到母校海口市灵山中学看望求学路上的人生导师——海口市“最美班主任(bānzhǔrèn)”陈蕊。

“是继续考研还是出来工作,我(wǒ)一直犹豫不决。今年寒假,我回到学校看望陈蕊老师(lǎoshī),想听听她的建议。”周煌说。

2018年,周煌(zhōuhuáng)刚考入灵山中学时,英语(yīngyǔ)成绩不佳。作为班主任兼英语教师,陈蕊鼓励周煌不要放弃。她利用周五课后时间为周煌等英语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开小灶”义务辅导。经过一个(yígè)学期的学习(xuéxí),周煌等人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除了学习上的指导,陈老师还像(xiàng)家人一样关心(guānxīn)我,让我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dàol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陈老师,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周煌说。

今年寒假,江西师范大学学生王佳琪也回到母校看望(kànwàng)恩师陈蕊。

陈蕊(一排(yīpái)右三)和毕业生们合影。

王佳琪高中时喜欢看(kàn)言情小说,陈蕊多次提醒她将精力放在学业上(shàng),并针对此事同王佳琪的父母(fùmǔ)交流。“陈老师就像‘火车头’,总会在我们即将偏离轨道时,及时将我们引导到(dào)正确的道路上。”王佳琪如是说。

“‘蕊姐姐’是我的知心大姐姐。从(cóng)当年教英语时(shí)的耐心指导,到如今为我们传授教学经验,我从中受益匪浅。”陈蕊的学生杨小萍说。毕业后,杨小萍也走上教师岗位。每年(měinián)教师节,她都(dōu)会和同学们一起看望陈老师,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每次看到毕业生返校,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的陈蕊常常感慨时光飞逝。这些毕业生早已成为职场(zhíchǎng)人士(rénshì),正在向(xiàng)更高的目标奋进。

“椰林小筑”见证师生情(qíng)

“师父(fù)”“海爸”“海叔”“船长”,都是学生们对海滨的尊称。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海滨“亦(yì)师亦友亦父”。

海滨(右四)与毕业生们在“椰林小筑(xiǎozhù)”相聚。

海滨生在新疆(xīnjiāng)、长在新疆,厨艺精湛。他在新疆工作时,就常常通过分享美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来到海南大学后,海滨把自己的职工宿舍命名为“椰林小筑(xiǎozhù)”,在这里(zhèlǐ)为众多学生煎带鱼,做新疆抓饭,炒大盘鸡(dàpánjī)等。

“每次(měicì)到‘椰林小筑’聚会,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师父与我们一起谈古论今,分享生活趣事,为(wèi)我们消除‘思想疙瘩’,让这份师生情(qíng)长久延续。”海南大学毕业生杨波对记者说。他2016年从海南大学毕业后,每年都(dōu)回到海南与海滨相聚。

在“椰林小筑”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海滨(hǎibīn)侃侃而谈,启发学生思考(sīkǎo),教导(jiàodǎo)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他的悉心栽培和指导下,一大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

每隔两个月,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高中教师匡冰鑫都会和丈夫李燕飞来到“椰林(yēlín)小筑”,与海滨(hǎibīn)一起烹饪佳肴。

“我都记不清来过多少次‘椰林小筑’了,这里见证了我们好几对同学的(de)(de)爱情。最难忘(nánwàng)的是师父穿着家居服,满头大汗在(zài)厨房为我们准备丰盛午餐的样子,就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和他在讲台上谈笑风生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匡冰鑫说。

2024年,匡冰鑫和李燕飞在河北老家举行婚礼,海滨专程从海南(hǎinán)来到婚礼现场(xiànchǎng)为两位学生送上祝福。

教育是师生间温暖的双向奔赴。多年来,学生们也让海滨收获了很多感动:当他(tā)过生日时,天南海北的学子通过视频为他送上祝福;当他生病住院时,匡冰鑫、杨波等学生守护在床前轮流照顾(zhàogù);当他到乌鲁木齐(wūlǔmùqí)签售(qiānshòu)新书,在南疆工作的学生奔赴上千公里前来相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海滨常常引用孔子这句话来形容他(tā)和学生之间深厚的感情。每次学生们在“椰林小筑”相聚,就像儿女们回到家里。他们一起(yìqǐ)品尝(pǐncháng)美食,交流学业(xuéyè),倾诉心声。学生们能从“椰林小筑”得到切实的帮助,让海滨感到很开心。

教育周刊|双向奔赴的师生情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